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,积极拓展教育途径和方法,分层次、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在教育形式上,小学要以游戏和活动为主,营造乐学、合群的良好氛围;初中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,突出克服青春期烦恼和品格修养教育;高中要以体验和调适为主,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。在教育方法上,可采用游戏参与、活动体验、情境熏陶、感悟分享、意志磨练、榜样示范等方法进行。
(一)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,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计划,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内容,认真备课,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,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,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。活动课课时可从学校课程中安排,每学期一般不少于6课时。各学校要确保开足课时,落实教学计划。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,要防止德育训导、知识灌输和医学分析倾向,不得组织考试。
(二)进行个别咨询和辅导。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(咨询室建设标准详见附件2),开通心理健康教育热线、专用电子邮箱或在校园网开辟心理咨询专栏,安排专人负责,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,并建立相关档案。对极个别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,要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。个别咨询和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安排,一般每周安排5课时。
(三)组织团体辅导或讲座。各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,开展不同类型的团体训练、成长辅导或专题讲座,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,并做好记录;也可以针对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小组辅导。
(四)加强教育教学常规渗透。班主任要对全班学生进行普及性教育,并要针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问题,协助心理辅导教师进行防治;各学科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,及时发现和发挥学生潜能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;共青团、少先队、学生会等组织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,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。
(五)建立和完善家校互动机制。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,共同关注学生心理状态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必修课,每学期至少面向家长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;要广泛开展亲子活动,引导家长主动加强与孩子的心灵沟通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