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>>
班级管理
疫情防控,接种疫苗
入户家访
阅读红领巾报纸
学者与富翁
捕捉机会的羊
诗配画
中队角
小学生消防安全主题班会
节水节电节粮
垃圾分类
国防教育
内容显示页
孩子经常与家人、老师、同学发生冲突,怎么办
时间: 2021-09-13

孩子经常与家人、老师、同学发生冲突,怎么办

一只猫、一只松鼠和一只鸭子住在一起。他们能做出全世界最好喝的南瓜汤,猫把南瓜切成一片一片,松鼠把水搅哇搅,鸭子倒进刚刚好的盐。有时猫吹响风笛,松鼠弹着斑鸠琴,鸭子唱起歌,他们一起喝汤,一起弹琴唱歌,一起钻进被子里睡觉,他们都很快乐。

有一天,鸭子拿起松鼠专用的汤勺,要求搅汤。松鼠尖叫:“搅汤是我的事,还给我!”猫凶巴巴地说:“你太小了,我们要按照原来的方式煮汤!”鸭子和松鼠抢夺汤勺,汤勺飞起来打中猫的头,屋里充满了激烈的争吵、吼叫和混乱。最后,鸭子哭哭啼啼地收拾东西离开了。

起初,猫和松鼠相信鸭子会自己回来,会道歉,可是他们等了很久,鸭子也没有回来。他们做不出好喝的南瓜汤,也食不下咽,他们担心鸭子,开始反省自己,“我们应该让他搅汤的”“他只不过是想帮忙”。他们流着泪决定去找回鸭子,可是怎么也找不到,当他们拖着沉重的步子回到家,发现鸭子已经回来了。

他们三个都很高兴,然后一起煮南瓜汤。这次是鸭子来搅汤,即使鸭子把汤搅得太快,把汤溅到锅子外面,即使锅子烧起来了,猫和松鼠还是一句话也没说,最后鸭子告诉松鼠要放多少盐,他们三个仍然做出了世界上最好喝的汤。三个小伙伴又恢复了平静和谐。直到鸭子拿起风笛说:“我现在想要吹风笛!”他们三个又撕打成了一团。

故事的结尾像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的开始。猫、松鼠和鸭子开始新的争执,一切看起来像又回到了起点。

如果把猫、松鼠和鸭子看作是一家人,那么猫和松鼠是拥有决定权的大人,鸭子则是孩子。当他们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之后,鸭子离家出走了。

说到离家出走,很多大人都会心头一紧,下意识地认为孩子一定出了什么大问题。其实,我们看到的离家出走只是一个结果,而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,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分析。

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,孩子的离家出走与一种非常微妙的心理有关。具体来说,就是有的孩子在成长中的某个时期,会觉得自己“讨人嫌”。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?是孩子真有问题,还是父母对他不好?都不是。这种心理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并没有直接关系,即使孩子能够得到父母的疼爱,这种心理还是不可避免,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种必然的心理。

离家出走反映了鸭子自我意识的觉醒,说明他有了自立的意志和作为个体的主张。当猫、松鼠和鸭子相互拥抱、重归于好时,猫和松鼠满足了鸭子的诉求。但离家出走的风波并没有彻底结束,因为鸭子内在的力量会继续增长,他还会有其他的主张,比如他要吹奏风笛。猫、松鼠和鸭子之间的冲突也会一而再,再而三地发生。

不过不用担心,这些冲突并不会毁掉他们之间的情谊,正相反,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生活得平静和谐,他们一直以来都很快乐,所以他们分离之后才会有那么多的担心和不舍,他们必然会在爱的拥抱中一次次和解,松鼠和猫会让渡给鸭子更多探索的机会,他们都会在冲突中学会解决冲突。当孩子深刻体验到冲突背后的爱意时,他心灵的空间就会得到拓展,迈向下一次成长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冲突会不断加深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感情,而不完全是消耗和破坏。

河合隼雄强调,同样是离家出走,背后的心理动机也可能大不相同,还需要具体分辨。相当一部分孩子是“为了寻找家庭而离家”,也就是说,孩子的离家可能是对自己的家已经不再是一个家所提出的警告,这一点儿也比较容易理解。我们知道,每个人都需要归属感,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比较淡漠或者矛盾冲突激烈,孩子在家里无法感到温暖、形成认同,当他们长大到一定的年龄时,就会去寻找新的精神归宿。这样的离家出走就是为了弥补原有家庭亲密关系的不足。

作为大人,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深层心理机制,就不会对所谓的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出简单粗暴的评判,而会从容不迫地面对、解决孩子离家出走的难题。面对因为家庭内部矛盾而离家出走的孩子,只有为他提供一个他真正需要的家,才能满足他的心理需求。打骂和惩罚都是治标不治本,甚至会适得其反。有的大人因担心孩子出走而一味放纵,这样的退让并不会让孩子获得归属感,不能真正解决问题。

如果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孩子离家出走,那么它会成为推动整个家庭进行变革的动力,大人可以借机正视和反省自己,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。只要家人努力做出改变,就会建立相互支持、更加和睦的家庭关系。

如果猫、松鼠和鸭子是三个小伙伴呢?情况既类似又不同。故事里的三个小伙伴存在很大差异,他们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,也有各自擅长的和喜欢的事情,之前平静和睦、相互支持地生活在一起,却因为鸭子想尝试担负新的工作,改变了原来的合作关系。

松鼠和猫起初并不信任鸭子,“你太小了”,也不想改变现状,毕竟他们已经做出了全世界最好喝的汤,所以“我们要按照原来的方式煮汤”。后来三个小伙伴爆发了争执和分离,这其实是最好的反省契机,当他们意识到丧失友情与爱,意识到应该作出改变以维持关系时,他们才愿意尝试新的分工,接受混乱,作出妥协,最后仍然熬出了全世界最好喝的汤。

三个小伙伴在面对和解决剧烈冲突的过程中,理解并接受了差异,主动调整了自己,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。冲突之后的和解和亲密对于孩子而言,不是大人认为的健忘不记仇,不是性格懦弱、甘愿被人欺负,与大人相比,孩子更愿意通过整体的结果感知世界,不费心地分辨计较点点滴滴,大端很好小处不计。三个小伙伴之间有那么深厚的情谊,即便有各种冲突也不能改变心底的那份喜欢和依恋,自然地表露出不竭的热情和顽强的自愈能力,这是天性之好,也是最宝贵的与生俱来的爱的能力。

所以看到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,多数时候我并不紧张焦虑,因为我知道那些表现是某个年龄段的典型特点,并相信很多时候这些冲突不需要我的干预,只要给孩子们一点儿时间,他们自己就能解决。我也劝服大人们不要过度紧张焦虑,除了危险情况应该立即阻止,余下的冲突都可以留给孩子们自己解决,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尊,进行自律练习、理解力练习和沟通练习。

容易不淡定的往往是大人。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,大人们怕示弱吃亏,他们急于判断对错是非,为了迅速解决冲突,恃强凌弱,各打五十大板,强求双方尽快握手言和。在大人眼里,只有力量悬殊,只有欺负和被欺负,只有忍受和打回去,不接受孩子在语言发展不够充分时,通常以粗鲁的方式来彼此沟通,来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。大人没有耐心等待孩子自行解决交往中的问题,殊不知,这样会剥夺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机会、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机会、多元表达和协商妥协的机会。

其实,在被欺负后要“打回去”和小伙伴之间要友爱谦让之间,孩子们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在一次就同学冲突展开的议事中,孩子们七嘴八舌列举了12种解决本次冲突的办法,真是让我惊喜不已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部分同学复制模仿了教师常用的解决冲突的办法,比如双方抄写“我再也不打架了”100遍,双方都罚站半天之类,这令我汗颜又惊心。我所强调的要友善地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,就是大人不应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冲突,向孩子提供错误的示范。大人避免焦虑的最好办法不是消灭冲突,因为冲突会一直存在,而是和孩子通过解决这次冲突来学习如何避免下次冲突,练习如何解决冲突。

反思大人的站位,大人特别需要克制自己,不要替代孩子思考、判断和抉择。请大人时刻提醒自己——后退,后退!让孩子在冲突中增进对彼此的理解,不断重建彼此的关系,让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得以顺利完成。

提供一个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排查及应对小工具(见图1)。

事实上,大部分孩子之间的冲突,都是所处年龄的典型行为,这些行为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失或者发展出更复杂的技能,却经常被大人一概当作问题行为予以矫正。

比如婴儿期吸吮手指头,比如语言发展期因为思维和语言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口吃,这些都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,但不恰当的应对却会使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成为问题,训斥和惩罚会让儿童紧张,反而不断加剧儿童的问题行为。

其实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的大部分冲突,只要不出现危险情况,大人都应着眼于长期目标,让孩子自己解决,以增进孩子彼此之间的沟通,帮助孩子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性调节能力。大人必须放下那些“你要和小伙伴好好相处,不可以再发生冲突”之类不恰当的期待和说教,应该鼓励孩子在解决冲突中发展自尊与自律。